当前位置:首页 > 从“蜗牛”向“羚羊”的蜕变

 

从“蜗牛”向“羚羊”的蜕变

       5月12日,洗化分公司洗化部制皂车间的出条机内,电线比较凌乱,生产安全科的付云龙发现后,将一张问题红卡贴在机器上。3天后,车间主任张卫龙将电线整理的井井有条,并将这一整理方案进行了标准化。
       这是五月份洗化部标准化管理CTPM推进活动中“红牌”作战中的最平常的一幕。在红牌作战中制皂车间共贴出问题点32处,5月28日,31处得到彻底改善。
       5月份,洗化部在CTPM推进活动中,成效斐然。其中,跑冒滴露专项治理、重点技改提案、百日安全活动尤为突出。在六月初,集团公司标准化建设评价中,洗化部一举摘掉了“蜗牛”旗,夺得“羚羊牌”红旗。在评语中,这样写道:“团队磨合快,争先意识强”。


117项跑冒滴露点将得到改善


       跑冒滴露现象就像一块“牛皮癣”,在化工企业尤为明显。洗化部决心将这一牛皮癣顽疾得到根本改善。为此,跑冒滴漏治理活动在5月6日正式启动。他们计划在2周内在全厂找出漏点,三周内拿出改善对策,六周内逐步实施改善,七周后,进行改善汇总评估。
       整治工作除了成立严密的组织框架外,还拿出奖金予以强力推进,激励大家寻找漏点动手改善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制定出严格的评价基准,以此来做到公平化标准。
       在洗化部的生产安全科,可以看到一份跑冒滴漏整治计划进度表,在长达数页的计划表上,清晰地看到这117项漏点的限期整治时间表。
       这项活动在五月份取得初步效果,这117处漏点中的近半数得到改善,远远超出了预期的要求。
       生产安全科长刘天红感慨道:“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来做,把企业的损耗当作自家的损耗来处理,不管多少跑冒漏滴都能摆平。”


4项重点技改,成效显著


       第一项技改是制皂车间真空泵改造。原来三条生产线共计五个真空泵,故障频出,维修成本高,噪音大,经常漏油影响现场卫生。改造后三条线共用一台水环式真空泵,用一备一,能耗小,噪音小,同时解决了漏油和经常维修影响生产的难题。一年共计节约成本19900元,这只是有形效果,无形效果是减少维修人员的工作量,腾出大量精力从事技术创新,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。工人们将这一技改形象地总结为:“一台顶五台,实用又高效”。
       紧接着,动力车间通过更换泵的品牌,达到使用到物美价廉设备的目的,不仅年节省检修资金6000元,还能减少更换频率,减少检修费用。电仪车间的动力引风机控制得到改善。改善前,风量的大小则通过风门来调节。电机只能是满负荷运行,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很低,造成了很大的浪费。改善后,节电降耗效果显著,操作简便,调节平衡,挡板和调节阀的机械磨损、卡死等故障不复存在了。
       最后一项技改是液洗车间100g皂精华灌装自动化,改善人是车间主任牛伟伟,改善时间锁定在5月15日。自动化一举改变了过去手工劳作的工作强度及大生产效率低的弊端,产量提高了三倍,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员工们深有感触地说:“没有办不到的事,只有想不到的点子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


百日安全活动使漏网隐患显露出来


       5月份,百日安全活动中,有19项隐患被查找出来,这是历年查出的“漏网之鱼”,其义不言自明。
       比如,液洗车间起吊运转时人员自由入内,配电柜区域人员自由出入现状,配电柜后放置降温风扇,易倒在配电柜内线路上……光液洗车间就查出五项。对策立马实施:增加自动感应门栏,门栏打开时,设备自动停止;将配电框区域用围栏封闭,非专业人士禁止入内,并增加警示标识;修复并增加柜门上风扇组,达到降温效果,撤掉配电柜外风扇。对这些隐患为何发现不了,一位员工这样解释,现在一切都要标准化,标准高了,不起眼的隐患就显露出来了。
       笔者看到,“安全、质量、消耗、设备、标准化”五项指标,前所未有的标写在制皂车间的VIP通道上。规范记录,严控过程也第一次被严格执行起来。那付云龙的话就是,标准化已从表面进入到内部所有环节。如果这样的管理长久的坚持下去,实现安全高效,优质低耗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,它就在每个员工的眼前,近在咫尺,谁都可以触手可及。

 

返回上一页